高中數學科講座

講者曾鈺成先生
對象中四至中五學生
講題Numbers in the Pandemic

本校很榮幸邀請到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先生於20/5到校為中四及中五學生舉辦高中數學科講座。主題是「Numbers in the Pandemic」。講座不僅深入淺出地介紹疫情中常聽到的不同數字,當時還邀請了四位高中學生於台上與曾先生對話,曾先生還鼓勵學生平時要多思考數字背後的意義。講座完結之後,曾先生還接受校園小記者訪問,讓同學獲益匪淺!

1 2

學生感想

4A 卜倩瑤

很高興今次能在台上與曾鈺成先生進行互動。講座內容將疫情有關範疇與數學結合,例如:檢測棒的準確度和預防死亡的疫苗有效率,這些內容都與我息息相關更顯有趣。而且亦讓我知道思考問題時,考慮其反面或比較周遭因素的重要性。除了數學知識之外,我亦獲得一場豐富的舞台經驗-如何處之泰然地即時分析或仔細回答曾鈺成先生的問題。所以這次講座真的是我受益匪淺。

5E 趙詠童

很高興能夠有是次機會與曾先生交流。透過與曾先生交流,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與疫情相關的各種數字,例如快速檢測的準確度。由於現在正處於疫情,而大家每天最關心的就是確診數字和一切與疫情有關的資訊。正好這個講座提及的都是與疫情相關的內容,內容十分緊貼日常生活,令我明白數學,特別是統計學,與生活息息相關。而且透過問答的方式交流,形式嶄新,不但可以互動,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亦能更容易明白每個統計數字的背後意義。

6B 鄭曉欣

本人深感榮幸能夠在公開考試後回到真光,參與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先生的數學科分享及互動交流。

曾先生在禮堂的大熒幕中向各位同學展示各項數據,帶領同學由數學的角度看新冠疫情的發展及各類疫苗和接種次數對降低死亡率等效用,亦有講到有關快測假陰性及假陽性的出現和數學在新冠疫情統計中的貢獻,例如百份率等應用,而且根據不同的情況和條件,會有截然不同的數字,令我們更深刻明白到不單只是注重主要的研究對象(分子),其他附助資料分母)也很重要。

我十分贊同及喜愛這種台上互動方式,這不只讓台上的學生可以近距離回答,與嘉賓交流,也可讓台下的聽眾有不少思考的空間及機會。可惜因時間有限,曾先生在台上與我們的交流並沒有很多,但在聽他分享的過程中,心裏不斷冒出的疑問,大多都一一因他的講解而自然消失,心中剩下的不解也可自行上網查閲,例如政府統計新冠數據方面根據甚麼基數作分母。

總括而言,本人感謝曾先生來臨本校作分享,願意多與年青人交流。同時,也感謝老師的盛情邀請,給予我機會增益自己。

校園小記者訪問曾鈺成先生(節錄)

當初為何會修讀數學呢?

最主要其實是興趣。在初中開始發覺數學的有趣性(解題),然後就對數學有了興趣。之後,我亦開始尋找不同有關數學的課外書看,越看就越有興趣了,從而就選擇修讀數學了。

你覺得數學對你人生有什麼意義呢?

首先,數學對我來說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其次,我認為數學的思維方法對我是有幫助的。特別是出來工作之後,例如在立法會,在遇到困難的局面的時候,會很自然進入數學的的解題模式當中。當我進入這個狀態當中,人就會變得冷靜和清醒,情緒和心態也會較平和,從而能夠順利走出困局、找到出路。

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提升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同學需要從考試的限制走出來,要有多些機會去涉及數學的其他方面,從而讓學生發現數學也有它有趣的地方,是不需要進入繁複的計算當中。而有些數學大師也有寫過一些通俗的,又容易看的讀物,是對我們很有啟發的。如果對數學感到很幸苦和悶的話,鼓勵同學去找多些這類的課外材料看,從而可能會對數學產生改觀和提升對數學的興趣。

你能否分享你與學生的相處之道呢?

我認為我與學生的相處不算特別好。我覺得想要最有效地教導學生,首先需要很了解學生。但我覺得我不算一位很好的老師,因為我在教育學生時,並不足夠了解學生。當班主任的時候,我曾經家訪過一位外貌不整潔、上課精神鬆懈的學生。在不了解這位學生之前,我不太喜歡這位學生的學習態度,但經過家訪後,我改變了我固有的觀念,因為這位學生的家庭環境其實讓他承受了很重的責任和壓力,因此我體會到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的難處,而作為老師更應該去了解和接納他們,這樣才能有效地教導好每一位學生,並與他們相處融洽。

3